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新闻 > 正文

情暖桂东土,支教育新芽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8-11 点击量:


   在广西贺州市,西安交通大学“壮乡同心八桂行”贺州社会实践支队于7月28日至8月3日开展了为期7天的支教及调研活动,旨在通过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以实践传承文化基因、借研学感悟时代使命。

团队深入当地产业调研,走访特色企业,了解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同时团队还探访红色教育基地,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此外,队员们前往临贺故城开展文化调研,考察古城历史风貌,感受岭南文化底蕴,全方位了解贺州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历史传承。

拓展童真视野,点燃成长星火

在贺州西湾社区,三十余名小学生迎来了别开生面的暑期课堂。支队队员们以“传承文化、启迪思维”为核心,设计了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的课程体系:剪纸课上,红纸在指尖流转成民俗符号,孩子们在剪刀开合间触摸传统文化肌理;绘画课上,斑斓色彩勾勒出童真世界,创意在画布上自由生长;文化课上,壮族服饰的银饰叮当、三月三的欢歌笑语,在生动讲解中化作民族认同的种子。


1-剪纸艺术文化课程

民族体育课上,竹竿舞的清脆节奏与投壶游戏的专注身影相映成趣,传统运动唤醒少年活力;金融启蒙课以“模拟超市”、“硬币分类”等游戏为载体,让理财意识在欢笑中萌芽;围棋对弈培养策略思维,扭扭棒手工激发创造潜能……这些课程既扎根传统土壤,又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在动手实践中涵养专注力,在团队协作中淬炼沟通力,为乡村孩子推开一扇望向更广阔世界的窗。社区负责人评价道:“课程将文化传承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为乡村教育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2-民族体育课的竹竿舞项目

 

探访临贺故城,寻踪千年文脉

队员们走进临贺故城,在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探寻岭南文脉。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的贺街姓氏宗祠群堪称活态历史教材——十余座明清宗祠错落分布,族谱中泛黄的墨迹记录着家族迁徙轨迹,祖先画像里的眉眼间藏着两广、湖南乃至海外后裔的共同记忆。文庙遗址的残垣、古城墙的斑驳砖缝、桂花井的甘冽泉水,无不诉说着岁月更迭中的文明坚守。

3-团队在临贺故城考察宗祠文化

“宗祠不仅是建筑,更是维系血脉的精神纽带;故城不仅是遗迹,更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库。”队员们在与李氏宗祠代理会长的交流中感慨。近年来,当地通过系统性保护让故城焕发新生,这份对历史的敬畏与珍视,为实践队的教育实践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气。

4-队员们与临贺故城李氏宗祠代理会长交流

 

探秘平桂产业,解码矿业兴衰

平桂区的红色工业研学之旅,为队员们打开了理解中国工业变迁的窗口。在平桂飞碟股份有限公司,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为“两弹一星”事业隐姓埋名的奉献;珊瑚矿与锡矿的璀璨光泽,既展现了自然资源的馈赠,更折射出传统矿务局转型为现代化企业的匠心智慧。“从采矿工具的迭代到生产模式的革新,我看到了是中国工业从追赶到领跑的奋斗史。”队员张同学的感悟道出了众人心声。

5-团队探访平桂飞碟公司

当日下午,团队走进平桂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在泛黄的档案与斑驳的文物中追寻革命足迹。研究室专家以 “平桂” 地名的历史渊源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贺州锡矿资源与地域发展的深层联结,将地方史置于国家工业革命与革命斗争的宏大背景中展开讲解。队员们近距离观摩了记载 “马鼻之战” 等重大事件的珍贵史料,触摸着几代矿工用过的传统采矿工具,那些磨损的凿痕、锈蚀的矿灯,仿佛在诉说着革命战争时期矿工们支援前线、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

6-团队学习平桂区革命文化

交流环节中,专家寄语青年学子:“红色基因藏在史料里,更要活在行动中。” 实践队指导老师深有感触:“这些工业遗迹与革命故事,承载的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作为新时代青年,唯有传承这份担当,才能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行稳致远。”

7-团队参观平桂区档案馆

活动最后,团队与研究室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们勉励青年学子要传承红色基因,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国家发展的实际行动。"从这些工业遗迹和红色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历史责任。"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这激励着我们要脚踏实地,为乡村振兴和国家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壮乡同心八桂行”贺州支队在七天支教中,为当地孩子开设了壮乡文化、艺术手工、益智教育等多元化课程。通过剪纸绘画、普法金融游戏、《西游记》角色扮演及诗歌朗诵等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社区负责人高度认可课程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创新模式。支教团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拓宽了学生视野,播撒终身学习的种子,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学子们表示将持续关注乡村发展,用专业践行青年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壮乡同心八桂行实践团队 覃文煜

图片:壮乡同心八桂行实践团队

编辑:壮乡同心八桂行实践团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