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活着的时代
法复61 王一童
《乡土中国》或者说费老研究的是人类学的领域,听起来感觉云里雾里的,但看了之后就会知道,里面描写的许多场景就是我们现代中国人日常生活举手投足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文化细节。
《乡》建立了一个理想化的传统中国的乡村生活模型。这个模型从老子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中走来,从孔子的“本立而道生”中走来。它是一个基础的理想模型,即使在古代中国也很难在现实中找到,但我们只要在这个模型之上增加一些变量与“插件”,将一个个脱离事实的假设去掉就能无限地逼近传统中国的真实生活。这或许就是人类学的奥妙与费老在此篇文章里的贡献。
《乡土中国》我看最后的后记才知道它是抗战时期作者在西南联大任教时自己编的教材。不禁感叹那时候的大学教育与现在的,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或许我们这个时代早已不是峨冠巍巍,衣袂飘飘,那个粗砺却诗意地活着的时代。
在这本乡土中国中,费老尝试着讨论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书中的许多观点确实让人耳目一新,在给我启发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引人揣摩的地方。从这一点上来看,这是一本很好很有意义的书了。
比方说在文字下乡一章中,作者认为文字下不了乡,不是乡下人愚的问题,而是文字不是乡土社会的必要,这是由乡土社会的本质决定的。而在别的章节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叫差序格局的概念,我们的社会关系以己为中心,像石头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也最接近儒家所阐释的人伦了。
另外,了解到作者著书的初衷,也有一番感触。作者当日年纪轻轻,却有开疆扩土的闯劲,不满足于现存课本,扎入广大的中国基层社会中汲取养分,升华自己所学的知识。我觉得作者这种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很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