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晚十点半,文治书院组织各学生党支部部分成员,于书院大厅准时观看了《开讲啦》陶文铨院士专题节目直播。


时光回溯到1956年,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交通大学师生员工怀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壮志豪情,从黄浦江畔的大上海奔赴古都西安,斗志昂扬地投身祖国西部建设,成为西部开发的先行者。他们中有著名的教育家、教授,也有讲师、助教、管理职员、技术员,还有炊事员、理发师、花工等后勤服务人员,甚至包括酱菜厂、煤球厂的工人。面对祖国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召唤,很多人主动放弃上海优渥的生活,克服困难,登上西行列车。陶文铨院士是交大西迁后的第二批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几十年的耳濡目染,他说自己是受西迁精神影响最深的一代交大人。困境中,他悉心培养学生,手把手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建成了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陶文铨先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教学名师、“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陶院士介绍着一张张老照片,述说着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整个观看过程中掌声不断,被陶院士精彩的演讲吸引来的人越聚越多。
参加观看的同志们无不为陶院士的幽默所感染,为交大西迁前辈的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所感动。大会结束后,参与观看的同志们均有所思,有所感。

陶院士在开讲了节目现场讲述了伴随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史的自己的人生轨迹,感触颇深。陶院士说自己老了,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那时的西安,“天苍苍,野茫茫”,追溯古今,能贴切地感受到陶院士的人生是奋斗的一生,岁月的沧桑改变不了老人热切的心怀。对于学生的培养,他热切负责,在自己困难的情况下仍资助困难学生,深受学生好评。正如他所讲的,在交大的历史上,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可以说,现在的交大,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身为交大一员,我为交大拥有这样的优秀骨干感到自豪,我也将继续继承他们的意志品质,奋斗下去。
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和满腔热血投入在西部地区的建设上,他们用自己的年华和足迹诠释了最好的奉献精神。陶院士作为其中的一名代表,带着将近耄耋之年却依然硬朗的身体,站在《开讲啦》的讲台上,为我们述说着当年的故事如何成就今日的传承,当年的风华如何铸就今日的骨梁。西迁,向西行,向国家需要我们的地方前行,向梦想所在的地方前行,这或许就是我们能够做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陶教授回忆到刚考到交大时,梧桐树仅有手臂粗,现已长成苍天大叔。这便是西迁精神诗意的表达。他称自己是西迁大树上后来新生的小叶,他动情地讲述陈大燮先生自费胰岛素、外文期刊的故事,向陈大燮先生雕像的照片深情鞠躬,那是一份精神的传承,是仅存乎于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精神传承。西迁精神体现在六十余年的无悔中,体现在工作到凌晨三点的勤勉中,体现在没堂课前修正课件,“像梅兰芳演贵妃醉酒,每一次有新的体会”的坚持中。
交大西迁是老一辈交大人秉承国家利益至上,坚持服务国家、建设国家的责任担当;是老一辈交大人抛弃局部利益、家庭利益、个人利益,责无旁贷、义无返顾建设大西北的生动实践。交大师生创造的“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成为西安交大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交大儿女勇往直前,艰苦创业。2018年,距离交大西迁已有六十二年,作为一名交大人,我感到无比自豪,我一定会向陶院士一样,做事讲求精益求精,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潜心求学,继续弘扬交大精神,传承西迁精神,怀着身为交大人的光荣与自豪,服务交大,服务西北,服务国家。
我从这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不仅再次感受到了62年前交大西迁人无怨无悔为祖国奉献自己毕生力量的豪情,更感受到了如今的交大人对西迁前辈的敬仰,对西迁精神的传承,陶院士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点,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这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当自己老师的雕像出现在屏幕中时他那深深的鞠躬,这深情的鞠躬不仅体现了他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激更体现了他牢记老师的嘱托,将继续竭尽全力为学科为学校为培养合格优秀的人才的坚定目标。在电视机前,挤满了一楼大厅的同学们认真观看,不时与身边同学一起讨论,这种氛围让我感到在交大前辈的带动和感召下,在西迁精神的引领下,西安交大的师生们一定能够团结一致,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西部源源不断地提供人才支撑而继续奋斗!
作为西交人,我觉得西迁精神就是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便义无反顾的去做,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每个中国人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现如今西安交大正在加速成为世界一流学府,虽然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学校环境比六十年前好了很多很多,但是我们西交人所传承的西迁精神一直没变过。现在的我,应当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为了祖国的未来发展,为了更好的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会把西迁精神传承下去,不辜负自己身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