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灵园地 > 正文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

来源: 发布时间: 2021-04-08 点击量: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是最后形成的,在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时,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会出现心理失衡,产生心理困惑。因此,要加强心理品质上的锻炼,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可以有效地化解心理困惑和消除心理障碍,而且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充分点发挥自身聪明才智。

心理素质方面往往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大学生一般年龄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各方面发展不成熟,情绪难以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会发生各种矛盾时,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客观方面

首先,在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而大学学的则是以专业知识,中学的时候天天有老师辅导,日日相随;大学则需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每年新的大学生往往都有很多不适应这种变化点学习生活,从而不知道如何去适应和支配时间。

其次,生活环境中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大部分新生在中学都很少留校住宿,放学后同家人居住生活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全部自理,这让那些平时都已经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最后,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起上学的伙伴;班主任也很少有变换。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他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当跨进大学时,你身边的人都是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产生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主观方面

对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的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同学羡慕,亲友的夸奖,父母庆贺,从而使得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慢慢的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悠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生,在大学里成绩依然也不会差,从而使得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二是失望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的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从而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此产生失望感,其中有些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进入大学后一下子不受重视了,从而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与歇脚心理。 有些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的努力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确,适应能力不够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积极参加,运动场不参与。除了日常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今这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做为当今最有活力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作者简介:高敏华,出生年月 1997 12 月,性别女,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

文章转载于《青年生活》201928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