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党建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资料 > 书院党建 > 正文

“百年献礼庆华诞 红色领航书青春”系列征文|第二期

来源: 文治书院学生党建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0-10-01 点击量: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了向建党百年献礼,激发青年一代的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热情,引导其将红色文化的价值和理念融入创作过程中,从而自觉地将其中蕴含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更好地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我们从各支部征集若干了党史故事,自今天起向大家推荐阅读。

西迁魂犹在



追梦正当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见证了老一代革命家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才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一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幸福这一庄严而伟大的历史使命,无论道路多么艰难险阻,无论前方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作为一名交大学子,更应该牢记前辈为了国家的发展建设做出的奉献。

六十多年前,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的现状,为了西部的发展,为了更美好的中国的未来,党和中央政府决定“整体搬迁”,一列列 “交大支援大西北专列”告别繁华的上海滩,载着教授,老师,学生,驶向遥远的西安。当时西安与上海生活条件存在很大差距。校外是麦田,校内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道路不平、电灯不明、电话不灵、用水紧张,只有一条公交线路通向西安城……尽管生活条件恶劣但我们西迁人还是喊出了“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这样的豪迈口号。数以千计的交大人,从那时起迎来人生重大转折。1956年9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举行了热烈的开学典礼,学校没有因为迁校而晚开一天学、迟上一门课、少做一个实验。从上海到西安的路千山万水,交大人走得义无反顾。“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这是当时所有交大人的新生,为祖国和党奉献自己的一生就是最高理想。迁校时,“中国电机之父”、钱学森的老师钟兆琳先生已年过半百,夫人卧病在床。他婉拒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安顿好妻女,孤身一人赴陕。他常说,支援西北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不把西北建设起来,中国就没有真正的繁荣昌盛。

迁校初期,一批交大教师围绕国家需求攻坚克难,开拓了计算机、原子能、工程力学、应用数学等尖端的新专业,科研方面异军突起。“哪里有事业,哪里就是家。”这是交大西迁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将毕生年华都献给了实验室,献给了自己的事业,而正是这些事业才让他们熠熠生辉,成为我们交大人的初心。1992年就已退休的陈瀚,2011年81岁高龄时仍坚守于讲台。他说,自己最自豪的是教过的学生超过了“孔夫子的弟子三千”。西迁教授俞茂宏,甘坐冷板凳50年,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破解了基础力学理论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使中国人创立的理论第一次写入了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教科书。至今,他仍然笔耕不辍。作为西安交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专家库的成员之一,84岁的胡奈赛现在仍经常参与教学讨论,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西迁而来的教授有些已经不在人世,西迁而来的事物也可能会随时间而流逝,西迁而来的实验器械也迟早有一天会被更加先进的仪器所替代,但西迁精神永远不会消失,“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交大人的初心,这也是我们的使命,从一代西迁交大人流传下来的,将由我们传递给下面一代接一代的人,历久弥新。

如今,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块新开拓的土地。是交大再一次的西迁。它承载的不仅仅有交大人的厚望,更有国家建设西部的历史使命。它不仅仅是交大的新校区,它是西迁精神的灵魂所在,承载着百年学府,中国西部复兴的希望。

当前,世界格局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浪潮全球化趋势席卷而来。作为交大的学子,这是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挑战。我们应该牢记西迁精神的内涵,将其贯彻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西迁精神的传承人。


关闭